手机版 弄瓦之喜网
有这样的宪政,才会有宋代的文明与繁荣。
对此抵牾,郭道晖、马岭等学者试图通过区分专政和专政手段、法律制裁两概念的方式来予以缓解。而《党章》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做了扩展,试图解决有产者阶层的政治身份和参政问题。
人民民主专政重新回到党的决议文件中是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关于两种专政的提法及关系,在八二《宪法》制定过程中曾是争论的话题,并最终确定了现行的折中表述。早在1937年,萧公权就指出,现代国家究其立国的根本原则,可以大致分为宪政与独裁两类,其区别在于,前者以人民的智慧为基础,后者以民众的信仰为基础。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说法,在西方直到波拿巴时期,专政一词才具有了贬义。马克思把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过渡时期的国家形态来论述,在其中并没有专制、极权主义的内涵。
如在毛泽东那里,专政往往用来指革命政权的形式,独裁则用来形容反动势力。《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个经典公式中,已有学者注意到,对字意味着人民之上,似有一个主人,这是政治生活中家长制流行的观念根源。可以说他的结论—宪法解释就是探寻作者原意—采取的就是一种反诠释学的立场。
9(P372-373)于是,鲍威尔认为,在普通法中,法律文件作者的‘意图与文件自身的‘意图完全是一回事。并且由于采取了作为另一人立场的另一个立场,我们将丧失我们自己而使另一个立场成为不可接触和批判的基点。[6]制宪者的原初意图比较容易理解,这可以从当时制宪会议的辩论记录以及宪法制定者的著述中找到,但什么是宪法条文的原初含义呢?惠廷顿提供了一个关于原旨主义的定义,在原旨主义看来,宪法最初获得批准时的显明含义(the discoverable meaning of -the Constitution),对于当前宪法解释的目的来说依然是权威性的。理解和解释的概念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了,而近代的解释学是与对《圣经》的解释联系在一起的,施莱尔马赫是近代解释学的开创者。
二、反历史诠释学:惠廷顿式原旨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惠廷顿对他所理解的原旨主义的辩护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肯定的方面与否定的方面。[7] 施莱尔马赫的论述转引自金惠敏:《论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现代之维》,《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这些看法是金惠敏直接从德语翻译过来的。
7(P54-56)其实这三个方面的理由并没有为原旨主义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惠廷顿要么是在描述一个成文法之必要性的事实,要么是在解释寻找原意的可能性。我认为海德格尔对人类此在的时间性分析已经令人信服地表明:理解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如果这些理解方式是正确的,它们就不仅颠覆了原旨主义权威之最强有力的主张,而且更否定了原旨主义存在的任何可能。最后是一个简短的结语。
理解是为了寻找真理,而真理总是关乎我们的,因此在伽达默尔看来,本文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一)宪法的时间性[15]与时间距离的诠释学意义宪法一般而言是要维持长期稳定的,比如美国宪法就已经实施了二百多年,因此宪法解释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宪法的时间性所造成的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区隔及其中的历史变迁所形成的巨大的解释传统,而在伽达默尔看来,时间距离本身就具有诠释学的意义。R. Berger, Government by Judicia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 363. H. Jefferson Powell把诸如此类的看法称之为文本主义,而文本主义实质上是要确立在宪法解释中作者的主导地位。读者与作者怎样面对宪法文本这个传承物呢?伽达默尔认为,应在二者之间达成理解,流传物对于我们所具有的陌生性和熟悉性之间的地带,乃是具有历史意味的枯朽了的对象性和对某个传统的隶属性之间的中间地带。
6(P23,P29)由此可见,如果对原旨主义在解释学学说史中进行重构的话,那么它确实在思维方式上反映或共享着早期方法论诠释学的基本看法。18世纪晚期的普通法学家把一个工具的‘意图( an instrument, s ‘intent )—并因而连同其意义—并不视为起草者通过其用语所意指的含义,而是视为法官—通过运用‘对于法律的人为推理和判断( artificial reason and judgment of law)—所理解的关于那些用语的‘合理且合法的含义( the reasonable and legal meaning)。
See William Rehnquist, The Notion of a Living Constitution, Texas Law Review 54 (1976) , p. 699, p. 706. Antonin Scalia认为,对我来说,原旨主义与一个民主体制之宪法的性质和目的更为协调一致。这一点正是惠廷顿的主张,他一再指出,法律适用于个案有其特殊性,每一个应用并不创造新的理解,而只是把法律文本的固有含义适用于当下案件。
这两种可能性使得人们能够认知所有法律文本所表达的与作者原意相应的权威含义。即使每小时可能的单词数缩减到6000,麦迪逊也只记录了10%。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因此,原旨主义反对建构,认为这已经超出法律之外,比如沃伦法院备受批评的就是法庭不曾在解释宪法,而只是在依赖法官的个人道德看法来创造无宪法根据的权利。比如,萨缪尔·弗里曼(Samuel Freeman)认为关于宪法含义的争议在最深的层面上涉及到某些政治问题:民主的性质、成文宪法在民主中的位置、以及司法审查在民主宪法中的作用等等.[1] 1(P4)于是,萨缪尔·弗里曼主要从对民主的理解上阐述他的反原旨主义立场。7(P46)本文主要考察所谓的内部证立理由,因为这些理由直接与某种探寻作者原意的解释理论有关。
10(序言P6)对此,洪汉鼎指出,哲学诠释学不是一门关于理解的技艺学,它乃是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试图通过研究和分析一切理解现象的基本条件找出人的世界经验,在人类的有限的历史性的存在方式中发现人类与世界的根本关系。但是这两个用法有可能并不同一。
[9]内部证立的理由是惠廷顿给出的,他认为外部证立的理由大都文不对题,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源于法律自身的理由,即成文宪法这一事实实质上需要原旨主义的解释进路。从理论上讲,对原初意图的原初分析如果仅仅是在还原一种学术史的事实的话,那么这种还原对以后的宪法解释理论家并没有当然的效力,制宪者并不意图后来的宪法解释者遵循他们的目的与期望,这并不构成后来的解释学家不再遵循这一期望的当然理由。
5(P16)说明与解释的区分首先表明,解释确实存在某种所谓的客观性标准,即正确理解,所谓的正确也就是符合那一标准。为支持这一判断,他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观点:第一是要抛弃英国不成文宪法传统,有必要把政府的基本原则固定于明确且永久的文本之中。
二是建构理解对象,文本不是成品而是理解事件中的一个阶段,正是通过理解与诠释,文本才成为真正的被给定物,文本的意义才得以形成。11(序言P4)方法论的诠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对象的理论—怎样不误解地找到作者原意,而存在论的诠释学要把关于对象的理解论转化成关于读者的自我理解论。第二,总结惠廷顿原旨主义论证的认识论基础,即反历史诠释学。11(P221)当然,这一看法与伽达默尔对真理的理解有关,真理不是对方独白的而是分享的,没有自我的置入就不存在真理,真理是从理解者的角度来看在传统视域与自己视域都被视为真理的东西,理解就是这样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
他提倡一种较严格的实践,即误解的发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理解在每一点上都必须被自觉地追求,解释学不应只是在理解举棋不定的地方才开始发挥作用,而是在试图理解一个言说这一活动之初就必须即刻投入工作。为了正确地认识这种规范的内容,他们必须对原本的意义有历史性的认识,并且正是为了这一点法律解释者才关注法律通过法律实践而具有的历史价值。
第二,惠廷顿所反掉的是本体论(存在论)意义上的诠释学,意图要确立方法论诠释学的合理性。本小节主要介绍存在论诠释学的基本观点,以与上文的方法论诠释学形成对照。
第三点是,根据对文本及法律性质的通常理解,所有的文本(尤其是法律文本)都是作者意图的表达。10(P391)融合是克服自身个别性而不是把对方排斥掉,惠廷顿在这个意义上并没有真正理解诠释学的视域融合概念。
【摘要】原旨主义强调宪法的原初意图对宪法解释来说具有优先和主导的地位。第三,存在论的诠释学构成了批判惠廷顿式原旨主义的一个有效的进路,并阐述了其基本主张。时间距离不是一个张着大口的鸿沟,而是由习俗和传统的连续性所填满,正是由于这种连续性,一切流传物才向我们呈现了出来。经由时代的变迁,出于某些理论和现实政治的需要,也有比较强的理由要遵循原意,所以后来的原旨主义者提出了许多规范政治理论来论证原旨主义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鲍威尔的历史有效性的论证基本上不构成挑战。
文本的意义只能通过解释传统来传递,这使得读者可以持有任何见解,文本的背景已不存在,只剩下读者的语境。司法审查的正当性就是解释宪法,要证明这种正当性,解释是起点。
在学术界一个得到普遍接受的看法是,制宪者的解释意图(the interpretive inten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s framers)构成了这样一种期望,即未来的宪法解释者要采纳制宪者的意图,宪法应当根据这一点而得到解释。[8] 施莱尔马赫的论述转引自金惠敏:《论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现代之维》,《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
而交流的中介就是由文本制造的语境,语言的公共使用以及语境的存在导致:第一,寻找意图不是往语言背后去找,而语言本身就包含了意图。将宪法弃置一旁的决定,所引发的就是难以忍受的失序。
Copyright (c) 2018-现在 XML地图html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在这个意义下,现代宪政主义主要处理的一个问题就是把这样一种政治上的剧烈变动怎么样进行安顿,也就是说,宪政主义的主要目标是要终结这样一种非常政治。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企业网站源码 pbootcms教程 八戒站长 空间域名 海纳吧 三合一建站 多城市分站1